徐连龙:从车间工人到大国工匠,山东80后小伙打破欧美技术封锁,创造4个“中国第一”
http://www.texindex.com.cn/
2021年8月23日 20:45
青岛大学
青岛大学本科毕业,放弃稳定安逸的公务员工作投身企业,起初却被扔到车间当学徒,天天与机械、油污打交道的同时不忘勤奋学习与钻研,最终成为集团企业的技术骨干;10多年来,以高度的“工匠精神”,注“神”于绳,用钻研和创新让一条条看似普通的绳子“上天下海”;带头研发的特种绳多次填补国内空白,并屡创中国第一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这就是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、“大国工匠”---徐连龙。
徐连龙,纺织服装学院2004级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,现为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。2010年起为中科院、国家海洋局、空间技术研究院等机构定向研发特种绳缆,先后为“蛟龙号”载人深潜器、航天飞船、火星探测器等国家重点实验定向研发,填补了国内的空白。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、“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”及“大国工匠”“中国纺织大工匠”“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”“青岛市劳动模范”“青岛工匠”“青岛市科学技术奖”等荣誉称号。
放弃公务员,却与绳缆“结缘”
2004年9月,徐连龙带着对未来的憧憬,第一次迈进青岛大学校门,成为一名纺织服装学院的学生。通过四年学习,他了解了中国纺织文化的起源、发展,认识了很多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材料、工艺,深深感受到中国纺织文化的博大精深。大学期间,徐连龙不仅收获了知识,开阔了视野,锻炼了能力,更坚定了自己未来事业的信心,而且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毕业前夕,徐连龙加入“考公大军”,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,从700:1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,获得了青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公务员职位。“但到了最后,我还是犹豫了,放弃自己大学四年专业所学,或许一放下就是一辈子,再也不可能有交集了。”徐连龙表示,经过再三考虑,他最终还是决定与绳缆打交道,选择到青岛海丽雅集团就职。而公司为了锻炼他,在他正式入职后不久,就把他下放到车间,以学徒的身份跟着老工人传帮带,当值车工,一年里他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。
真正深入接触绳缆行业后,徐连龙才发现我国的绳缆制作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,连常人眼中的普通粗布绳都要长期依赖进口,那时他就暗暗下定决心,尽自己努力改变国家在绳缆上的“尴尬”境遇。凭借不懈努力,一年多后徐连龙就进入到公司研发部,并承担起国家科考船所使用的物探缆研发和制造工作。“一般人能用心做事已经不容易了,而徐连龙是真的发自肺腑地热爱这个行业。”凭着一股热爱钻研的劲儿,“嘴笨、手勤、脑活”的徐连龙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便成长为公司的技术骨干。这些年来,由他参与研发的绳缆,多次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封锁,填补了国内行业空白。
可上九天揽月,可下五洋捉鳖
2009年,徐连龙接到重要任务,需要在有限时间内研发出一款用于科考船只的“物探缆”,凭着一腔热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,徐连龙一头扎进研发工作中。一艘物探船上需要拖着6到12条“物探缆”,每条缆绳至少长6公里。物探缆在深海应用过程中需要悬挂众多传感器等勘探设备,为了保证勘探设备上的信号线在复杂深海环境中不断裂,绳缆的延伸性必须达到钢缆的级别。
面对成千上万种原材料,如何从中选择最适合制作物探揽的“合格兵”?面对难题,他第一时间想到母校,母校老师是徐连龙坚强可靠的后盾。在老师的指点下,他从找到的原材料里筛选200多种,依次进行拉断力实验,测试这种原材料拉断力是否合格,寻找纱线延伸率最低的材料。这两关过关后,还需要对纱线进行耐日晒、耐气候测试,因为海水盐度高,需要进行耐酸、耐碱腐蚀测试,19个指标全部通关。在此基础上,徐连龙带领团队经过半年多的日夜攻坚,终于成功研发出延伸性可媲美钢缆的物探绳,研发生产的物探缆强度是相同直径钢缆的2倍,重量却只有钢缆的五分之一,同时打破了只能国外进口的困局。
2011年,徐连龙研发的海洋物探缆随着“蛟龙号”一同前往太平洋科学考察,但是谁都不会想到物探缆的研发制作竟出自青岛80后小伙之手。而这一年,徐连龙才27岁。
迄今,“蛟龙号”载人潜水任务、“大洋一号”海洋科考任务和“天问一号”火星探测任务中,都有徐连龙研制的特种缆绳的身影。他参与研发的特种绳缆还创下了中国绳缆界的四个第一,即中国深度,可适用于海下8000米深度;中国精度,绳缆表皮与内芯的移滑度为零;中国强度,强度是同直径钢缆的2-5倍;中国温度,在﹣196℃至560℃环境下不分解不熔化。
图片来源:央广网
不仅如此,徐连龙带领团队研发的“蛟龙”牌脐带缆,被应用于我国海洋综合科考船“科学”号在热带西太平洋综合考察,并成功破解深海潜标数据有线实时传输世界难题,打破了以往海底数据采集周期在1年以上的局面。此外,徐连龙参与研发的防火绳,可耐高温达560摄氏度,广泛应用于多层住宅逃生、救援等领域。他研发的高层楼宇救生缓降器在增加了一个独特自冷却功能后,避免了在缓降过程中发生的机构卡壳现象,成功解决了高层火灾逃生难题。同时,徐连龙为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研发的安全应急绳缆,成为该基地首次应用的国产训练救援绳索,也是国内首家通过国际CE和UIAA双认证的绳缆。
世上无难事,只要肯登攀
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“大国工匠”,10多年来徐连龙取得了事业上的长足发展。截至目前,徐连龙共参与申请专利51项,还参与了多项国家标准制定。他的事迹受到央视网、央广网、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关注报道。
现年37岁,已经升为技术中心副主任的徐连龙,仍然在实验室从事研发工作,对一些新加入的研发人员,也耐心给予技术上的指导,分享自己的经验,鼓励他们抓住今天,刻苦钻研,在宁静中奋进。“技术研发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,需要耐得住寂寞,有足够的耐心和长久的积累。”徐连龙表示:“今年是建党100周年,我们要通过学党史、悟思想,不断提升责任感、使命感。我现在也带了几个徒弟,我时常告诫自己,也会跟徒弟说,要永远不忘初心,秉持匠心,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奉献在工作中,努力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,打造民族品牌,让世界都知道中国的绳缆不差于任何一个国家。”
编辑: tony
|